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

5 (12人评价)
  • 走向现代的笔记

    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以庄园为基本单位的,庄园不仅是一块地而且是一个政权单位,贵族领主在庄园上不仅有司法权,而且有经营权,还有行政封外

  • 小国大业的笔记

    1688年9月威廉三世和两万名荷兰士兵受英国议会邀请前去保护英国国民的宗教自由和财产,威廉三世离开了荷兰到英国成了世界中心的舞台,一次极有象征意义的转移。

  • 海洋时代的笔记

    500 年前世界上9个大国分别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 小国大业的笔记

    小而强的商业帝国因为国土(本土)和人口的因素,难免败于后起大国。历史是发展的,小国的崛起与繁荣,必定被后起的强大邻国所击败。这种故事不止发生在荷兰与英国、葡萄牙与西班牙、英国与西班牙。更发生在卫国与魏国,魏国与秦国、日本与中国、高句丽与唐帝国、越南与中国之间。

  • 海洋时代的笔记

    欧洲第一批独立的民族国家——西葡。受到贵族和人民的支持。尤其是葡萄牙,第一个完成了民族独立。国力处在上升阶段,国内外的现实需求决定了它要求走向海外。那些可以影响世风的著作,在中国一直被儒学(经学、哲学)所占据,而欧洲的文艺复兴显然在知识的发现与传播上属于文明的B面。现实的社会需求(伊斯兰的军事压力与封锁)+世风的转变(中世纪的黑暗到文艺复兴)+民族的冒险传统和国政的开明=伊比利亚半岛的航海成功=海洋时代的到来1400年的大明帝国显然无法用一个无底洞般的海上行动支持后续的对外交往。愤怒的朝臣儒士们终于等到了一个新皇帝,整个帝国对外的政策趋而保守。西欧的社会需求+精神动力,是大明帝国无论如何无法比拟的。海洋国家间前仆后继的探索,同样是东方上国所不具备的。唐代中国船队已经到达阿拉伯半岛,但是海上运输贸易却长久的掌握在阿拉伯人手中。这样的贸易形势,不但限制了中国人的对外交往,更促进了伊斯兰教在整个南亚、东南亚的传播。哥伦布在葡萄牙的碰壁,显示出既得利益者们对新探索的不屑。其实,有时候当下未必能看得到的收益,未必注定一事无成。西方对棘手问题采取协商的传统,同样值得学习。中国人对陌生地域的探索、对新世界的渴望长久的停滞在了凿空西域。50个据点、230万的贸易量+世界金银产量的83%=伊比利亚的盛世——第一个日不落帝国——触手可及的财富+重商主义传统+工业生产空心化+社会财富不平衡分配+贵族消费性国家财政=世界霸主的衰落。千年的帝国(or文明)不在于疆域的广阔和军力的强盛,而在于是否经得起历史起伏的考验。这是今天仍然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和人民最大的自豪。从春秋战国四夷交侵、五胡十六国、辽金元清、甚至近代以来的悲惨历史,中华文明几次国脉如缕,而又重新富强。以上述几次大的外族、外文明入侵相比,1840年以来的这次崛起甚至是时间较短的一次。把一些短时的事件,放在大历史的背景下,又是一种别样的观感。

你感兴趣的课程

31万+浏览/ 1321学员/ 4.8评分
免费
30万+浏览/ 1125学员/ 4.7评分
免费
12万+浏览/ 263学员/ 4.9评分
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