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体概要 加入小组

226个成员 1455个话题 创建时间:2012-07-28

关于维度的一切

发表于 2012-08-21 3681 次查看

 

在M理论中,空间和时间以普朗克尺度为基本单位。普朗克尺度可以根据已知的基本原理来建立,普朗克长度为10-33厘米,普朗克时间为10-43秒。 
按照霍金的无边界设想,p=0点 p=1弦 p=2膜 p=3体 p=4胚。胚世界的自发创生有一段虚时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宇宙像一个果壳:一个4维球面(不妨想像成是一个多了两维的核桃壳 )。只是果壳是空的,在这胚世界图像中的4维果壳是满的:人类生活其中的胚在虚时间中的历史是一个4维球,它是一个5维泡泡的边界。 

视频链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DDrlxux36o/ 

0维 :空间一点 
1维 :空间一线 
2维 :空间一面 
3维 :空间一体 
4维 :3维空间+1维时间 
5维 :3维空间+2维时间 
6维 :3维空间+3维时间 (1至6维是从宇宙大爆炸时间点开始的所有可能性,用∞表示 ) 
7维 :把∞描述成一点 (参考空间一点概念) 
8维 :∞的发生以线轴的可能性出现 (参考空间一线) 
9维 :∞的发生以面的形式出现 (参考空间一面) 
10维 :∞的发生以体的形式出现 (参考空间一体,即所有以可能性发生的宇宙大爆炸) 
11维 :? 。 旅程结束了,回归空间0维一点 (不太理解了,只能想象。) 







【 
789维即是第六维(时间的第三维) 
“所有可能性”构成时间Z轴 
即三维仅空间三维时间共六维 
】 

【相空间】http://baike.baidu.com/view/448576.htm 
相空间,数学与物理学概念,是一个用以表示出一系统所有可能状态的空间;系统每个可能的状态都有一相对应的相空间的点。相空间是一个六维假想空间,其中动量和空间各占三维。 





我并不懂频率的不同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也找不到“粒子存在的频率不同”的物理学模型 
记得GA资料中曾经透露过一点是3D与3.5D不同在于粒子自旋的偏移角相差22.5度 
可是量子力学里面粒子划分只有两种一种是自旋半整数费米子一种是整数的波色子 
可这是从哪来的22.5度? 
所有资料包括佛学都是一直频率高频率高的 
但频率高在哪呢? 
这是我一直不清楚的地方。 

GA关于维度描述 
维度,在KS的定义中,真正的同义词是“频带”。粒子有着不同的振荡/振动速率,决定了它们有着不同的能量层级,能量水平类似的粒子相似相吸,聚合构成不同的实物。在相同的空间中,全部15个维度范围中的活动同时存在,但并非可被同时感知到。每3个维度(或者说频带)构成一个谐波宇宙(或者说一个密度级——谐波宇宙与密度级在此也是同义词),每个谐波宇宙有其各自的粒子自旋角位移(APRS)与物质形态构成。活动于不同的谐波宇宙之中的粒子,其自旋角位移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使得不同的谐波宇宙/密度彼此不可感知。 

【暗物质】 
在引入宇宙膨胀理论之后,许多宇宙学家相信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平行空间,而且宇宙总能量密度必定是等于临界值的(这一临界值用于区分宇宙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与此同时,宇宙学家们也倾 
暗物质(7张)向于一个简单的宇宙,其中能量密度都以物质的形式出现,包括4%的普通物质和96%的暗物质与暗能量。但事实上,观测从来就没有与此相符合过。虽然在总物质密度的估计上存在着比较大的误差,但是这一误差还没有大到使物质的总量达到临界值,而且这一观测和理论模型之间的不一致也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尖锐 



推荐阅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第二十四篇《迷失的旅行者》 
作者采访一名真实的平行宇宙穿梭者,访谈内容及其超前。涉及“祖孙悖论理论”、“平行宇宙”、“时空穿越” 、“意识复制”等。 
http://tieba.baidu.com/p/1337995726?see_lz=1 




◆◆◆《果壳中的宇宙》(霍金 著)◆◆◆ 连载 

转自天体物理吧,由“回到过去啊”提供 


http://post.baidu.com/f?kz=123040173第一章 相对论简史 

http://post.baidu.com/f?kz=123054085第二章 时间的形态 

http://post.baidu.com/f?kz=123045812第三章 果壳中的宇宙 

http://post.baidu.com/f?kz=123047837第四章 预言未来 

http://post.baidu.com/f?kz=123270919第五章 护卫过去 

第六章 我们的未来?《星际航行》可行吗? 

第七章 膜的新奇世界 


不存在所谓的二维生物 
生命体的物质基础都是建立在三维的基本概念之上的 
二维生物只是比喻 
不要被误导了 


三五六维度只是一个时间的叠加状态, 
是时间线的三维化 
生命体存在的基础是三维空间 
时间概念只是顺从逻辑关系的空间变化 
多维度是时间空间的运行概念 
不是生命存在的地点 


在这个宇宙模型下 
随着物质的震动频率的不同 
生命的存在状态也是不同的 
打比方就像光生活的状态是七色 
高频率下生活的样子是阿尔法贝塔光一样 


而我们这个频率下的世界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 
包括光的七色20~20KHz的声音等 
而随着物质最基本构成“超弦”的震动频率增加 
所呈现出的世界是另一个世界 
但空间位置是一样的 
卡米洛特揭秘工程中许多通讯资料中提到外星高等生命的“高频率”存在 
也正就是这个道理 


维度是宇宙模型的概念 
只有两个因素:时间和空间 
而不是生命体存在的概念 
所谓“高维度生物”应该指“高频率”生物 
维度和频率完全不是一回事 


有一个普遍的理解误区: 
一个平行宇宙与另一个平行宇宙间隔是距离 
就是走多远多远就到了另一个平行宇宙 
这是完全错误的 


之所以被叫做平行宇宙 
是因为从宇宙大爆炸开始 
以量子为单位的时间线分裂状态下 
所有的平行宇宙都是一个“空间位置” 


平行的是一个时间线的宇宙与其他无数时间线下的宇宙 
但事实上并不是“平行” 
而是类似与空间三维 (视频中有详细说明) 
也就是所谓的“叠加状态” 



【祖孙悖论】 


理论上说 
穿越时空回到过去 
即是这条时间线上“现在的一点”到这条时间线上“过去的一点” 
如你想改变你可以随便改变 
但是你若回来却一切无从变化 


是的 
“过去的一点”是变化了 
但是关键是你仍然回到了“现在的一点” 
你的“穿越”速度完全大过了时间线正常进行的光速 (前提是你能“穿越”) 
你回到的时间点还是你“现在的时间点” 


也就是说 
不存在祖孙悖论 





蚂蚁是二维生物完全是个比喻 
说的只是蚂蚁的行为习惯 
“四纬度看我们”就像“我们看一张纸”这个概念是错误的 
三维之上的维度是时间维 
三维空间概念是空间的基本概念 
没有任何一名科学家曾提出空间四五六维的概念 
拓扑学里的莫比乌斯带尽管神奇也只是顺应三维空间基本理念的 
相对论引力场下空间三维几何模型被破坏但是仍顺应三维基本理念 


物理学自始至终是完美的 
理念公式往往越是简单越被证明是正确的 
这就是爱恩斯坦的逻辑简单性原则 
也是广义上当代科学哲学的重要命题 





【误区:弦理论的十维空间?】 


弦论指出 
在空间普朗克尺度之下是存在“额外维度”的 
从刚开始的1维到现在预测的6维 
以及20个基本常数性质都是与这有关 
另外事实有5种版本的弦论其中2中指出空间为26维 
这就是是弦论的尴尬和外界不能理解之处 


但是问题是外界往往会曲解误解 
便以二线想象三维的态度去理解弦论的四维 
于是就有了那个著名蚂蚁和人的视点的参考 
弦论的六维额外维度是匿藏曲卷的 ( 其实并没有证明都是猜想 ) 
是在普朗克尺度之下的 -10E33之下的 
知道了这些 
关于弦论的“十维空间”就可以自己理解自己判断了。 



【弦论后再说维度生物】 

所以还是回归到最开始: 
点是一维线的刨面 
一维线是二维面的刨面 
二维面是三维体(空间)的刨面 
三维空间是四维的时空的刨面 (三维论时间见视频) 
也就是霍金的p=0点 p=1弦 p=2膜 p=3体 p=4胚 


如果明白了这些 
我想著名的蚂蚁和人的视点不同问题 
和“四维生物”存不存在问题 
也就能真的搞明白了 



量子力学及其各理论链接: 


量子力学 http://baike.baidu.com/view/2785.htm 
M理论 http://baike.baidu.com/view/7853.htm 
弦理论 http://baike.baidu.com/view/24534.htm 
量子场论 http://baike.baidu.com/view/63595.htm 
超对称论 http://baike.baidu.com/view/144391.html 
大统一场论 http://baike.baidu.com/view/776.html 


推荐入门书籍: 

《量子物理学史话》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238639.shtml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第二十四篇《迷失的旅行者》 
平行宇宙、祖孙悖论、时间旅行、部分: 




他:“你知道时间旅行悖论吧?” 

我:“不太清楚,能说说吗?” 

他:“是这样:假设,你回到了50 年前,杀了你祖父,也就不会有你了对吧? 
但是没有你的存在,你怎么会回去杀了你的祖父呢?” 

我:“这样……的确是悖论,那个怎么了?” 

他:“没多久后,解释不是这样了。后来被解释为‘不可改变性’。 

例如说你回到50 年前,你却没办法杀死你的祖父。也许行凶过程中被人拦住了,也许你 
以为杀了他了,其实他没死,也许你根本找不到你祖父,也许你虽然杀了祖父, 
但是那会儿你祖母已经怀上你父亲了……大概就是这样,反正就是说你杀不了你 
的祖父,或者改变不了你已经存在的现实。” 

我:“嗯,这个我明白了,悖论不存在了。” 

他:“你说对了一半,悖论的确不存在。但是你可以在你祖母怀上你父亲前 
杀死你祖父……” 

我:“你等等,那不还是悖论了吗?我的父亲那样就不会出生了对吧,那我 
怎么存在的?怎么回去杀死祖父的?” 

他:“实际上,你杀死了你的祖父,你的父亲还是会存在。只是,在你杀死 
的那个宇宙不会存在了,包括那个宇宙的你也不会存在了。” 

我:“那个杀死祖父的我哪儿来的?别的宇宙?” 

他:“是的,这就是多宇宙。实际有你存在的宇宙,有你不存在的宇宙;有 
你中了大奖的宇宙,也有你没中大奖的宇宙;有你已经老了的宇宙,有你还是婴 
儿的宇宙;有希特勒战败的宇宙,有盟军战败的宇宙,还有希特勒压根就没出生 
的宇宙,甚至还有刚刚爆炸形成的宇宙……很多个宇宙。 

我:“很多?有多少个?” 

他:“我不知道,虽然我所在那个宇宙的地球科技比你们发达很多,但是我 
们那里的科学家们至今还是不知道有多少个宇宙。总之,很多。” 


量子物理教授:“他说的那些在量子物理界目前还是个争论的话题,而且我 
们对多宇宙的说法是:宇宙在不停的分裂,有无数个可能。但是他告诉我宇宙不 
会分裂,就是N 个,已经存在了。” 

我:“同时存在?” 

量子物理教授:“没有时间概念,只能从某个一宇宙的角度看:那个时间上 
稍早一些,这个时间上稍微晚一些,还有差不多的……” 

我转向他:“是这样吗?” 

他:“比这个还复杂,在你说的同时概念里,有下一秒你眨眼的,还有下一 
秒你舔嘴唇的。” 

我忍不住眨了眼又舔了一下嘴唇。 

我:“原来是这样……你是说在你们那里能确认多宇宙的存在吗?” 

他:“是的,否则我也来不了这个宇宙。” 




著作《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高铭,1974年生于北京,初二辍学,目前在某公司任职影视策划总监。自认为死心眼一根筋,对于探索未知事物总是有无尽渴望。曾一度沉迷于宗教、哲学、量子物理、非线性动力学、心理学、生物学、天体物理等学科。近年开始对精神病患、心理障碍者、边缘人的内心世界产生强烈好奇。    

高铭从2004年至2008年的4年间,高铭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所有的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部等机构,对一百多名“非正常人群”进行近距离接触,近日出版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内容引起剑桥物理研究院等机构的关注。近日,他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有人说这本书有意思,我觉得这本书不好玩,我在写一个大悲剧。他们知道很多东西很了不起,但是他们没有释放出来,你不能了解到他们的目的。我跟他们接触很多,并没有看不起他们,我很尊重他们的存在,但并不代表我认同。” 



【MWi 】 

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 多宇宙(或者称为多世界、平行宇宙)理论,来自于休•埃弗莱特(Hugh Everett III)对量子力学的解释。 众所周知,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认为观测者对微观世界是有影响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有趣实验是“电子的双缝实验”“量子自杀”“薛定谔猫”等等。但是把人类意识牵扯到对微观世界的决定上面似乎存在重重哲学上的困难,以至于后来的许多科学家都提出了区别于此的其他解释,其中尤以埃弗莱特的多宇宙理论赢得了众多的支持。 

多宇宙(或者称为多世界、平行宇宙)理论的英文简称。经典理论看来,在电子 
平行宇宙双缝干涉的实验中单个电子只通过了一条狭缝,在一条狭缝中穿过的粒子却发生了干涉,我们若想在两道狭缝处都安装上某种仪器,为的是记录下来电子路径或者发出警报,那不就成了?这种仪器又不是复杂而不可制造的。而实际上我们的确可以装上这种仪器。但是,一旦我们试图测定电子究竟通过了哪条缝时,我们永远只会在其中的一处发现电子。两个仪器不会同时响电子是一个粒子,它每次只能通过一条狭缝,奇妙的是,一旦我们展开这种测量的时候,干涉条纹也就消失了。哥本哈根的解释认为人意识的参与导致了电子波函数的坍缩。 



【坍缩】  

(以下内容选自参考资料《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关于“坍缩”的引申  我们无法准确地定义一个“观测者”!一个人和一台照相机之间有什么分别,大家宇宙都说不清道不明,于是给“意识”乘隙而入。而把我们逼到不得不去定义什么是“观测者”这一步的,则是那该死的“坍缩”。一个观测者使得波函数坍缩?这似乎就赋予了所谓的观测者一种在宇宙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享有某种超越基本物理定律的特权,可以创造一些真正奇妙的事情出来。 



【哥本哈根解释】  

 按照哥本哈根解释,当我们未观测时,它的波函数呈现两种可能的线性叠加。而一旦观测,则在一边出现峰值,波函数“坍缩”了,随机地选择通过了左边或者右边的一条缝。量子世界的随机性在坍缩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要摆脱这一困境,不承认坍缩,那么只有承认波函数从未“选择”左还是右,它始终保持在一个线性叠加的状态,不管是不是进行了观测。可是这又明显与我们的实际经验不符,因为从未有人在现实中观察到同时穿过左和右两条缝的电子,也没有人看见过同时又死又活的猫(半死不活,奄奄一息的倒有不少)。事到如今,我们已经是骑虎难下,进退维谷,哥本哈根的魔咒已经缠住了我们,如果我们不鼓起勇气,作出最惊世骇俗的假设,我们将注定困顿不前。 



【量子论的“多世界解释”】  

 如果波函数没有坍缩,则它必定保持线性叠加。电子必定是左/右的叠加,但在 坍缩现实世界中从未观测到这种现象。   电子即使在观测后仍然处在左/右的叠加,但是,我们的世界也只不过是叠加的一部分!当电子穿过双缝后,处于叠加状态的不仅仅是电子,还包括我们整个的世界!也就是说,当电子经过双缝后,出现了两个叠加在一起的世界,在其中的一个世界里电子穿过了左边的狭缝,而在另一个里,电子则通过了右边!   波函数无需“坍缩”,去随机选择左还是右,事实上两种可能都发生了!只不过它表现为整个世界的叠加:生活在一个世界中的人们发现在他们那里电子通过了左边的狭缝,而在另一个世界中,人们观察到的电子则在右边!量子过程造成了“两个世界”!这就是量子论的“多世界解释”(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简称MWI)。 



【创始人颇有传奇色彩的休•埃弗莱特】 


  要更好地了解MWI,不得不从它的创始人,一生颇有传奇色彩的休•埃弗莱特(Hugh Everett III,他的祖父和父亲也都叫Hugh Everett,因此他其实是“埃弗莱特三世”)讲起。1930年11月9日,爱因斯坦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了他著名的文章《论科学与宗教》,他的那句名言至今仍然在我们耳边回响:“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足的,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两天后,小埃弗莱特就在华盛顿出生了。 多世界理论亮相  埃弗莱特对爱因斯坦怀有深深的崇敬,在他只有12岁的时候,他就写信问在普林斯顿的爱因斯坦一些关于宇宙的问题,而爱因斯坦还真的复信回答了他。当他拿到化学工程的本科学位之后,他也进入了普林斯顿攻读。一开始他进的是数学系,但他很快想方设法转投物理。50年代正是量子论方兴未艾,而哥本哈根解释如日中天,一统天下的时候。埃弗莱特认识了许多在这方面的物理学生,其中包括玻尔的助手Aage Peterson,后者和他讨论了量子论中的观测难题,这激起了埃弗莱特极大的兴趣。他很快接触了约翰•惠勒,惠勒鼓励了他在这方面的思考,到了1954年,埃弗莱特向惠勒提交了两篇论文,多世界理论(有时也被称作“埃弗莱特主义-Everettism”)第一次亮相了。 颇受欢迎的埃弗莱特  在惠勒和德威特所在的德州大学,埃弗莱特是最受尊崇的人之一。当他应邀去做量子论的演讲时,因为他的烟瘾很重,被特别允许吸烟。这是那个礼堂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次例外。 

 不难想象,埃弗莱特的MWI在1957年作为博士论文发表后,虽然有惠勒的推荐和修改,在物理界仍然反应冷淡。埃弗莱特曾经在1959年特地飞去哥本哈根见到玻尔,但玻尔根本就不想讨论任何对于量子论新的解释,也不想对此作什么评论,这使他心灰意冷。作为玻尔来说,他当然一生都坚定地维护着哥本哈根理论,对于50年代兴起的一些别的解释,比如玻姆的隐函数理论(我们后面要谈到),他的评论是“这就好比我们希望以后能证明2×2=5一样。”在玻尔临死前的最后的访谈中,他还在批评一些哲学家,声称:“他们不知道它(互补原理)是一种客观描述,而且是唯一可能的客观描述。”   受到冷落的埃弗莱特逐渐退出物理界,他先供职于国防部,后来又成为著名的Lambda公司的创建人之一和主席,这使他很快成为百万富翁。但他的见解——后来被人称为“20世纪隐藏得最深的秘密之一”的——却长期不为人们所重视。直到70年代,德威特重新发掘了他的多世界解释并在物理学家中大力宣传,MWI才开始为人所知,并迅速成为热门的话题之一。   如今,这种解释已经拥有大量支持者,坐稳哥本哈根解释之后的第二把交椅,并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为此,埃弗莱特本人曾计划复出,重返物理界去做一些量子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但他不幸在1982年因为心脏病去世了。 





【对MWi深层解释】 

  当你掷骰子,它看起会随机得到一个特定的结果。然而量子力学指出,那一瞬间你实际上掷出了每一个状态,骰子在不同的宇宙中停在不同的点数。其中一个宇宙里,你掷出了1,另一个宇宙里你掷出了2……。然而我们仅能看到全部真实的一小部分--其中一个宇宙。   海森堡指出,人们看到的径迹并不是电子的真正轨道,而是水滴串形成的雾迹,水滴远比电子大,在量子力学中,一个电子只能以一定的不确定性处于某一位置,同时也只能以一定的不确定性具有某一速度。现在有个解释,那就是海森堡的振动电子能在MWi中来回穿梭。   在生活中,随着你的步行等活动(包括思维活动)的方向,MWi中的宇宙分支因此分裂。在不同宇宙中产生不同方向。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问:“上帝创造宇宙有多少种选择?”MWi说,有多少种选择,就有多少个宇宙。(人择原理)   总结一下,MWi中有着无数的宇宙,它们还在随着事物的发展和祖母悖论继续分裂。这就是平行宇宙。 人类还在不断努力着,争取能通过实验证明这个理论。 



相对论及量子力学历史概述 
(引自《量子帝国》) 



当理论物理学家真正试图让量子帝国和相对论进行联姻的时候,极大的困难又出现了——经过计算,我们又得到了一个无穷大的积分。无穷大在这片严谨的土地上是不允许出现的,无穷大这个词就像是是满是獠牙的恶魔,是在这片骄傲的领域不容许出现的黑色斑点。 
尝试的失败并不代表我们就将从此止步不前。好事多磨。一旦这场两大帝国间的联姻达成,那么我们所向往的那片充满阳光充满梦想的沃土,也离我们不远了。 
而引力这个害羞的少女,始终不肯流入大流,好像只有给人们留下淡淡的背影才能够彰显她的特殊。而走向将所有性质的力的统一的统一场论道路上却有着一条巨大的鸿沟,这条鸿沟使得无数人望而却步,首当其冲的就是找到一条将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引力论,以及麦克斯韦(Maxwell)的方程结合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的方法。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是我们周身的时间和空间的物质结构本身扭曲的结果,而麦克斯韦的方程则把电磁力看做是一种穿越四维领域流动的所谓“力场”。 
面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在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后的第四年,他发现了一条似乎可行的途径,有一位德国的数学家卡卢引进了第五个维度作为一种将不同性质的力统一的途径。这种想法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人的震惊。长宽高再加上时间的四维时空观在很多人脑海里尚能够理解,但是这个额外的第五维在宇宙中又扮演着什么角色?这个额外的第五维又身在何处?对于这个问题,在1926年的时候瑞典数学家克莱恩提出了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也是如今M理论的额外维度为何我们感知不到的问题的答案——这额外的维度蜷曲在了微观世界中,因此对于处在宏观的人类而言就感知不到了。(当然这个答案也存在着很多它本身无法解答的东西,比如这些蜷缩的维度的拓扑性质又是如何?)但引进了第五个维度之后,还是存在很多地方的瑕疵,零星的错误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显现。此后老爱也用过很多别的办法,但都是无果而终。 
爱因斯坦耗尽后半生都没有促成这场联合,最终饮憾过世。有人甚至说,如果爱因斯坦不把后半辈子花在这当牵线月老之上,而是放在其他领域,那么爱因斯坦的价值,就不会只在他的前半生了。那些人可能是出于惋惜,可能是出于感慨,也可能是出于讽刺,甚至是出于幸灾乐祸。我不知道。我唯一知道的事,对于一个为了理论物理这项关乎全人类未来的事业奉献一生的人,我们必须抱着百万分的尊重。 
而现如今这个牵线者做得还算成功的,恐怕就是超弦了(super string theory)以及其变种,也是现在被更多理论物理学家接受的M理论(M theory)。“M”代表“母亲”、“神秘的”,但是如果把M理解成膜,那么它与超弦的关系就最为明了直观了——超弦的5种理论成为了11维的膜的“边缘”。(这两种理论我会在后面进行详细的尽量语义简单的进行描述。) 
M理论给我们漫无目的的航线指明了一个目标。尽管M理论作为指引航线的灯塔而言所能散发出的光亮在冰冷的大海中显得有些苍白,但是至少我们面对前方时,不会再因未知而感到不安和恐惧。

发表回复
功能维护升级中,维护完成完后将再次开放,非常抱歉给您学习造成的不便。